小寒節氣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小寒節氣的氣候特點是什麼?眾所周知,小寒節氣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天裏麵過的第五個節氣了,小寒節氣到來氣溫會變得非常低,我們在這樣寒冷的節氣要做好日常的養生保健工作,那麼,養生在線網為你介紹小寒節氣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小寒節氣養生保健之睡前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小寒時節,公眾還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對付腳涼,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心。自古就有“要長壽、頭涼腳熱八分飽”之說,所以晚上吃完飯,休息一會兒,弄上一盆熱水,邊泡腳邊看電視。這樣既能禦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預防疾病。
2、小寒節氣養生保健之運動鍛煉
民間有“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的說法,冬季尤其是小寒後天氣寒冷的時節,最為重要的還是加強體育鍛煉。高石軍指出,適當的體育鍛煉、戶外活動,能強身健體、增強身體禦寒能力。同時,不同的人群進行體育鍛煉時也應注意適當的方法。
2.1、時間宜晚。早晨鍛煉最好待日出以後再進行,因日出後溫度上升,空氣中的汙染物也有所減少,還有進行日光浴的作用。
2.2、適量運動。冬季的運動量不寰過大,可進行運動量較適宜的全身性運動太極拳、慢跑、體操等,以保持充足的體力。
3、小寒節氣養生保健之飲食調理
冬季天氣寒冷,此時也正是陰邪最盛的時候,也就是中醫上所謂的陰邪。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4、小寒節氣養生保健之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嗬護。對於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小寒節氣吃什麼好
1、胡蘿卜
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胡蘿卜包含多種胡蘿卜素、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因此被稱作“平民人參”。在幹燥的季節裏,吃點胡蘿卜,還有滋潤皮膚的作用。
2、紅棗
紅棗又稱大棗,是很常見的藥材,現代人甚至將其當作食材使用,其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養血安神、調營衛及緩和藥性的功效,對於因血虛所導致的麵黃肌瘦、頭暈眼花,或是因中氣不足、脾胃虛弱導致的身體疲勞及倦怠皆有幫助。
3、鵪鶉肉
鵪鶉肉具有補益五髒、清熱利濕、利水消腫等功效。鵪鶉肉很適合老弱病人食用,還可輔助治療貧血、糖尿病、神經衰弱、腎炎水腫、肺結核等疾病。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而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自然是人生一大樂事。
小寒節氣的氣候特點
1、小寒氣候特點
中國南方地區冬暖顯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華南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於零下5℃,華南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中國隆冬最冷的地區是黑龍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4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低海拔河穀地帶,則是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隻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
2、小寒節氣話說三候
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以上是養生在線小編給我們介紹的有關小寒節氣養生保健方法以及小寒節氣特點,我們會發現,到了小寒節氣,我們可以從日常飲食做起,多吃些胡蘿卜,紅棗和鵪鶉肉,另外,我們還要做好日常的保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