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哪些心理疾病?近些年來,兒童的心理問題成了社會和家庭越來越關注的了,為人父母應該了解並知道兒童心理問題,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和應對,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兒童心理疾病有哪些?請參考下文!
1、兒童心裏疾病有哪些
一般兒童心理疾病常見的有口吃、拔毛癖、多動症、咬指甲、吮吸手指、習慣性尿褲、夜尿症、自閉症、精神發育遲滯、口吃、屎褲(兒童遺便症)、兒童抽動症、兒童退縮行為、神經性嘔吐、兒童選擇性緘默、言語技能發育障礙、學習技能發育障礙、兒童精神分裂症、兒童恐怖症、兒童情緒障礙等。
具體的,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口吃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2、兒童心理健康發育忌諱哪些行為
首先,忌嬌慣溺愛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是錯誤的。其次,忌袒護縱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再次,忌哄騙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最後,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麵,我行我素。
3、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
專家建議,由於兒童因為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內心較為敏感,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較為激烈,同時又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和詞彙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也無法跟大人有效溝通。所以家長應做到以下兩點要求:父母要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對他們好奇、喜歡模仿、創新思維的特點應給予理解。父母還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科學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力求一致,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在家庭教育中,對兒童不應有求必應,而應從小培養兒童麵對困難、克服困難的精神。
兒童心理健康的幾個標準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像力豐富,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2、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
3、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遊戲輸了不胡鬧。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4、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熱愛勞動,愛惜物品。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遊戲,並能從中感到快樂。
5、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服從約束。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6、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遊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
學齡前兒童心理障礙原因
1、胎教的影響,現在很多母親給胎兒聽胎教磁帶,但已發現有些幼兒由於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胎兒應該有一個安靜的生長環境,不應該受到無端的打擾。
2、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現在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抬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曆的孩子,長大以後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3、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進過幼兒園的幼兒,活潑、開朗、易合群、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
4、強製學習的影響,有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兒童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著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5、家庭氣氛的影響,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不和睦的家庭容易使小孩形成自卑、抑鬱等反常心理。
上文對兒童心理疾病做了詳細講解,兒童一旦有心理疾病容易做出過激行為,所以家長朋友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疾病,做好預防,避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