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牛羊肉成了致癌物?究竟吃還是不吃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6日正式公布:加工肉類為1類致癌物,牛肉、羊肉和豬肉等紅肉為2A類致癌物。該報道一出,立即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加工肉製品、豬牛羊肉作為普通的食品,怎麼一時間突然成了致癌物?
對此,網易健康第一時間連線了北京某腫瘤醫院營養科專家,為大家解答“豬牛羊肉到底還能不能吃”的疑惑。
需要正視豬牛羊肉等紅肉致癌,但也不必過度恐慌
專家表示,目前紅肉致癌的證據是比較充分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這種證據是可以進入指南的。尤其是紅肉中的血紅素鐵(紅肉“紅”的原因),對結腸細胞具有毒性,能夠誘導結腸細胞過度增殖。
許多加工肉含有很多的鹽和亞硝酸鹽,導致亞硝胺的合成增加,許多肉經過高溫烹調導致多環芳烴等致癌物增加,紅肉中的遊離鐵能誘導自由基生成,這確實是有致癌風險,應當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視。
但她也表示,不用恐慌“吃肉”。雖然吃肉製品和紅肉會增加癌症風險,但癌症不是一天形成的,它與個人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並不是說吃了一頓羊肉就會增加癌症風險,但是經常大量的吃是不好的。
而且致癌風險與人群也有關,並不是說吃了加工肉製品或者紅肉每個人都100%致癌,隻能說吃得最多的人和吃得最少的人相比,風險會增加。也無需過度恐慌,要相信人體都是有免疫力的,擁有修複和防禦機製。
加工肉製品與砒霜沒有可比性
此前有報道說,加工肉製品被列為1級致癌物,同一級別致癌物列表裏還有大家熟知的黃曲黴毒素、砒霜等。方玉表示,它們並不具有可比性。
食物我們吃十幾年也許會增加風險,但砒霜也許吃幾天就中毒身亡了,這個量的概念是沒法兒比較的。如果說它和砒霜可以比較,那它就不叫食物了。
專家建議
1、從長期的生活習慣來看,要適當地限製紅肉攝入。目前的指南建議,一個星期不超過500克紅肉。從人群來說,平均每人每周不超過300克紅肉。有些人可能需要多點,有些人可能少點。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300克就足以滿足需要了。如果每天吃的話,紅肉每天不超過1兩到2兩,但隔天吃的話就可以多一點。一個星期吃三次紅肉,再吃三至四次白肉,就差不多了。
2、沒有必要禁豬牛羊肉等紅肉。紅肉中也有很多它的營養素,如優質蛋白、B族維生素、鋅等,這些營養素含量較高。它的血紅素、鐵,其實對貧血的人來說是很有益的。
3、飲食多樣化。相比什麼都不敢吃,不如什麼都吃一點,講究飲食均衡。魚蝦屬於白肉,雞鴨算是半紅肉。一些證據顯示,從環境汙染的這個角度來說,魚蝦和雞鴨中的環境汙染物和那些環境雌激素含量,是要比紅肉的更少的。
就拿魚來說,它有更多不飽和脂肪,對心髒的影響更小。其實就像原來我們一直說的,沒腿的比兩條腿的好,兩條腿的比四個腿的好,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4、吃新鮮肉,少吃加工肉,高溫烹調的肉製品應適當注意。要盡量避免高溫的燒烤,明火的炭烤等肉製品。偶爾吃一次還行,經常吃肯定對健康會造成一定風險。
喜歡吃烤串的,可以自己家裏弄個烤箱,溫度控製在200度以下,這樣安全性和美味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