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筆
拚音Bái Guǐ Bǐ
別名鬼筆、鬼筆菌、竹下菌、竹菌、無裙蓀
來源藥材基源:為鬼筆科真菌白鬼筆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去泥土雜質,洗淨,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菌蕾球形,徑4-6cm。白色,成熟後表麵有裂紋。菌蓋鍾形,褐色,圓盤狀,中央有穿孔,周圍有深凹的網和凸脊絡。表麵有粘而臭的孢體。菌體白色,圓柱形,海麵質,中空。長8-12,徑1.5-2.5cm。孢子透明,光滑,橢圓形,(3.5-4.5)μm×(1.5-2.5)μm。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竹林下、林緣、草地、菜園地等有腐殖質的環境。有時也見於火燒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陝西、新疆、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子實體含麥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氫(hydrosul-furic acid),二氫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性味甘;淡;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濕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