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酵的“權健事件”將保健行業亂象徹底地展現在公眾麵前。
2018年12月25日,丁香醫生發布文章稱,權健這家靠天價保健鞋墊和負離子衛生巾起家的公司,在7000多家加盟火療店的掩護下,花了14年,構建起一個年銷售額接近200億元的保健帝國。
事件曝光後,天津市人民政府針對權健被自媒體指出涉嫌虛假宣傳、傳銷等諸多問題,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權健集團展開核查。
2019年1月7日,天津市公安機關對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際控製人束某某(男,51歲)等1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對另2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取保候審。
被曝光的權健背後,是亂象叢生的所謂保健品市場。埃森哲的報告稱,保健品的平均成本隻占零售價格的10%左右,在低成本高利潤的驅動下,保健行業野蠻生長。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保健行業最主要問題是違法營銷和虛假宣傳等。“社會各界對保健品的態度褒貶不一,但保健品的總體形象不好,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利益的驅動。”
大亂必有大治。在“權健事件”之後,無論是保健食品、保健服務還是保健醫療器械,整個保健市場的秩序亟待重建,市場大整頓正在全麵鋪開——在天津啟動行業整頓之後,記者於1月7日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全國範圍的大整頓或將展開。
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13個部門決定,自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
行業發展提速
隨著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豐富,保健行業的發展迎來重要契機。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保健行業之所以蓬勃發展,與消費者對“健康”的剛需密不可分。
正是由於這種剛性需求,由最初的保健食品衍生出了保健服務、保健醫療器械等各類服務與產品,市場供應可謂一應俱全。比如,宣稱具有“保健”功能的火療服務、可穿戴玉石、淨水器等。
1985年1月,福建農業大學遺傳學副教授楊振華成功研發出楊振華851營養液,由此掀開了中國保健食品的發展大幕。在短短三十年內,已經迅速成為一個獨特的產業。
根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的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共批準了約16000個保健食品的注冊號,2300多家企業,產值將近4000億元,從業人員達600多萬。劉學聰說,2016年之後,新批準保健食品注冊號不多,企業數量和產值變化也不大,但新增大量從業人員,他預計2018年從業人員達近千萬。
“目前我國保健食品的市場規模已達4000億元。但是從產業角度來講,應該稱之為營養健康產業。現在該產業是投資窪地,未來5年零售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元,10年後有望達4萬億元。如今的‘小產業’以後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大產業。”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大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而保健服務方麵,《中國保健服務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擁有各種類型及規模的保健服務企業140萬家,從業人員2000多萬,年服務對象達70多億人次,年創造產值約6000億元,約占GDP的2.3%。預計到2020年,我國保健服務業年平均增長率有望保持在20%以上。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市場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是產品供應能否足以匹配產品需求;另一方麵,是法律法規和監管能否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使市場更加穩定有效。
並無“保健品”概念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我國法律界,包括權健在內的保健企業在宣傳中打出的“保健品”概念,目前尚無這個定義。
全國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於2018年10月9日發布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問答》對“保健品”進行釋義稱:“保健食品”具有明確的法律定位,保健食品的監管法律依據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產品屬性為食品。“保健品”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一般是對人體有保健功效產品的泛稱,諸多媒體報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實為內衣、床墊、器械、理療儀、飲水機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宣傳報道和監管執法過程中,首先應依法辨別產品屬性,清晰界定產品是食品還是用品,是保健食品、普通食品還是有毒有害食品,報道、文件和文書中應根據產品的實際屬性,依法規範表述產品名稱,不能一概籠統表述為“保健品”,造成事實不清、監管錯位和信息誤導。
厲曙光告訴記者,這些所謂“保健品”,都是沒有經過動物實驗的一般產品,它的保健功能是不確定的,也無法驗證。正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人員無法可依,為市場監管帶來了難度。“目前隻有保健食品擁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他說。
這無疑給“保健品”帶來了巨大的灰色空間,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坑老”“造假”事件時有發生,會銷、電銷、網銷、傳銷,免費提供體檢、旅遊參觀、健康養生講座、“專家”義診等手段和套路層出不窮,飽受詬病的同時屢禁不止。
劉學聰說,利用保健食品進行欺詐和虛假宣傳的方式一般有3種:誇大或捏造產品功能及屬性;提供不合格產品;提供虛假信息。“經營者利用信息不對稱等優勢,采取虛假宣傳、以次充好、誇大功效、偽裝藥品等非法手段,通過保健食品這一媒介,獲取不正當利益。”
而在保健醫療器械市場中,小到口罩、針筒、泡腳桶,大到透析機、治療儀,利用消費者心理,打著“進口、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的幌子進行推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記者了解到,小型保健器械多利用免費試用、贈送小禮品等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而大型保健器械則會使用“親情營銷”等手段獲取消費者信任,從而銷售價格不菲的產品。
全國整頓山雨欲來
市場經營者在生產銷售“保健品”的過程中,捏造事實、以次充好、誇大產品效果等行為,已經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一場行業整頓勢在必行。
“近期監管層會有大動作,啟動一個整頓行動。”一位保健食品行業專家表示。他告訴記者,整頓重點鎖定:與人民群眾日常消費密切相關的行業和領域,食品(保健食品);宣稱具有“保健”功能的器材、用品、用具;日用消費品;淨水器、空氣淨化器等日用家電;玉石器等穿戴用品;聲稱具有“保健”功效的服務等。
天津市此前就已持續開展打擊、清理、整頓保健品亂象專項整治行動。1月7日,天津市出動執法人員2003人次,檢查保健品生產經營企業(場所)1542家,開展宣傳場次158場,張貼宣傳海報2544張,發布宣傳信息1682條,查辦違法經營單位(場所)25家,對涉嫌會銷及虛假宣傳的17家保健品經營單位立案查處,取締欺詐虛假宣傳保健品經營戶5家,現場責令整改進一步核實調查3家,查扣違法保健品數量40780件(盒、台)。
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價格法》《旅遊法》《中醫藥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直銷管理條例》《禁止傳銷條例》《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那些宣傳“保健”功能的食品、器材、服務,若涉及假宣傳、虛假廣告、製售假冒偽劣產品等擾亂市場秩序、欺詐消費者等各類違法行為,將難逃法律製裁。
特別是虛假宣傳、組織虛假宣傳行為;虛假違法廣告行為;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及宣傳治療作用的行為;製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無證無照經營行為;價格違法行為;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消費者合理要求行為;直銷企業、直銷員及直銷企業經銷商的違規直銷及傳銷行為;相關企業或個人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等行為;以“保健”為名開展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在保健市場上的確有眾多唯利是圖的害群之馬,甚至還有鋌而走險的犯罪分子,他們的存在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有些甚至直接危害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將其一網打盡、繩之以法。”王大宏表示。
王大宏認為,在重拳打擊違法企業的同時,政府也需努力推動長效機製的建立,比如放開誠實守法企業的手腳,讓它們快速發展,把偽劣產品逐出市場,也可以同時保護消費者。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保健市場秩序混亂的現象,必須標本兼治,最終靠產業的良性發展來實現。”王大宏說。